2.“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 梁惠王自以为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3.本篇文章表现出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点拨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地一味向民征敛相比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进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仁政”思想在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点拨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⑤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一、中心主旨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只有实行“仁政”,让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施以儒家的教化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二、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批评梁惠王治国不尽心是很尖锐的,但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说理,既缓和了气氛,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又达到了目的。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三、结构图解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问政:民不加多孟子议政初步回答:五十步笑百步之喻——无望民多全面论述王道仁政正:使民加多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反:批判虐政——人死“罪岁”
四、古今对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 凶,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则移 其民 于河东,移其 粟 于 河内;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河 东凶 亦然。察 邻国之政, 无 如寡人之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
用心者。邻国之 民 不加 少,寡人之民 不 加多,何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
也?”为什么呢?”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ɡ。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
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 :“王 好 战, 请 以 战 喻。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 填然鼓 之,兵刃 既 接, 弃 甲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争开始了,士兵抛
则 何 如?”那么怎么样呢?”好hào战:喜欢打仗。请:请允许我。第一个“以”:用。喻:打比方,作说明。填然:咚
咚地。填:拟声词,模拟鼓声。然:形容词词尾。鼓:名词用作
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兵:兵器、武器。刃:锋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高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