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宝宝已经要开始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了,可以训练其将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清理自己吃完饭后的桌面;帮助妈妈择菜、洗米;学习扫地;自己整理床铺;给植物浇水、给宠物喂食等;
4岁的孩子已具备了整理房间的初步能力,比如:把玩具摆放整齐、整理自己的小书架、擦拭室内的灰尘等等,还可以在此时锻炼他洗小手绢、袜子之类的小物品;
到了5岁,如果他的身体够高的话,可以帮助妈妈在饭前布置餐具,饭后清洗的工作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
6岁是上学的年龄,如果孩子一直以来都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此时你丝毫不必为他在学校是否能够适应而担忧,因为你拥有的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处理很多事情的小大人了!
至于做饭、修理之类涉及到火、电等不安全因素的家务,还是要等到孩子入学之后,逐渐拥有一些生活常识再让孩子插手,这样比较安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策略
1.抓住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时机。
从孩子的发展过程来看,孩子都是喜欢做事的:开始学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学吃饭的时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给他穿衣服,他还会抢着自己套上身……这些时候,便是孩子学习做事情最强烈的时候。家长应耐心地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指导孩子做好他们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会做”的喜悦和成就,千万不要顾虑到安全或觉得麻烦而不肯让孩子尝试,让他们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
2.在游戏中学习。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学习做家务也是一种游戏。要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玩具宝宝玩累了,他们要回家睡觉了,让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开饭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当厨师,你当服务员,请服务员帮忙把菜端出去。”当孩子感觉做家务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
3.要“舍得”让孩子劳动。
不要总认为孩子小,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他做而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渐渐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会做了。因此,要舍得让孩子锻炼。
4.平时多练习。
很多家长由于赶时间上班,没时间和孩子磨蹭,看孩子做得慢且糟,就干脆自己来做。其实,家长可以利用晚餐后的时间慢慢教孩子,并试着让他自己来做,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5.要按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提要求。
孩子的年龄不同,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父母让孩子做家务,应视孩子能力来做,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感。
6.示范在先。
在训练孩子学习生活劳动的具体操作技能时,应做到三性:即父母的示范性、要求的层次性、孩子操作的独立性。如教孩子扫地、洗手帕、洗袜子、穿衣、穿鞋等,先让孩子看大人怎么做,边示范边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手把手地教,再逐渐放手让他独立操作。
7.重复提示。
幼儿早期出现的劳动热情,往往会给家长增添一些麻烦,可能要浪费大人一点时间,甚至还会糟蹋一些东西,但是切不能因此轻易地放过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应因势利导,耐心讲解,反复示范。
8.多容忍、少责备。
在指导孩子时,口气要温和,不宜不耐烦,应有耐心、有步骤、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9.积极鼓励,适当赞美。
家长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劳动的愉快,激起再劳动的欲望。当他失败的时候要安慰他没有关系。
10.注意安全。
在满足宝宝好奇与学习的动机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不让孩子自行拿取危险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较大的孩子应教他正确使用方法和动作,以确保安全。
扼杀孩子劳动热情的五种做法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感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5,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这一数据又一次地有力地证明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学会做家务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劳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劳动是孩子生来就必须有的权利,父母万万不可剥夺。下面特别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快速扼杀孩子劳动习惯常用的方法,希望天下父母们能时常警醒。
“哎呀,怎么越帮越忙!去,去,到一边去吧。”
点评:2—5岁的孩子喜欢享受“我自己能做”的成就感,而另一方面这时候的孩子劳动技能有限,做事肯定会帮倒忙。如果用这种方法,从这一孩子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2-5岁)就开始,能够非常有效地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型的孩子就这样被成功地塑造出来。
“孩子,帮妈妈洗碗吧,我给你5元钱。”
点评:应该让孩子从小明白,做家务并不是帮父母干活,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孩子应尽的一份义务。如果让孩子干活总爱说:“你帮我干点活。”这种方法一经使用,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当然,再以钱等贿赂的手段来利诱孩子干家务,更是扼杀“劳动是我应尽义务”观念的更彻底的方法。
不好好做作业,罚你下星期洗一周的碗。
点评:劳动本来是美好的光荣的,但当父母将劳动作为一种手段来惩罚孩子的一些负面行为时,劳动便与“不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种方法能够很自然地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感,从而以劳动为耻,躲避劳动。
“哎,做家务事真烦人,累死了!”
点评:现代忙碌的父母们很容易当着孩子的面,对家务事发牢骚,认为家务事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孩子在这样的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对家务事肯定没什么好感。这种方法的使用的优势在于,不管你父母如何告诉孩子“从小爱劳动好”,扼杀孩子劳动习惯也是一样没商量。
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像这阿姨一样去扫大马路。
点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观念就在父母有意无意的言语中灌输给了孩子,体力劳动是没有出息的人才做的。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破坏劳动美好的观念,而且在孩子长大成人后,不认为“自食其力”是当然,而是宁可靠着父母坐吃山空,也不愿为“脏活累活”而折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 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