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价值取向的深层原因
据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刘静林介绍,美国哈佛大学经过40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还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而且,劳动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她说,劳动可以使孩子从中学会协作,培养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可以使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而现代社会之所以忽视劳动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刘静林说,除了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等原因外,还有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层原因。她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从事体力劳动者的职业处于一种社会底层地位,让人们对体力劳动缺乏一种尊重,认识不到劳动的价值。而事实上,这种劳动,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家长认为,钟点工可以包办一切。
中西方孩子劳动的比较
王老师在家教4岁多的女儿洗碗,街坊许阿姨来串门,惊讶地说:“孩子这么小就洗碗呀!我可不让我们家的大宝做这些事情。”王老师说:“小孩子做些家务事有好处的。”许阿姨不屑地说:“会干活有什么出息,瞧我干了一辈子的活,现在下岗了。我可不能让大宝像我一样,有干活的时间,不如学认字、算术……”。 许阿姨的话有相当的代表性,其结果是我国孩子的劳动每况愈下。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做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项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衣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的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给洗手绢的占66%,给穿衣服的占59%。 显然,西方国家孩子的劳动远比我国的孩子多,难道西方国家的家长爱孩子不如我国的家长吗?应该不是的,那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斯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 年的跟踪研究,跟踪研究的结果很发人深思,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这项调查结果不是偶然的,是有道理的,因为劳动对孩子良性的发展与成长,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劳动有利于孩子心灵手巧,爱干活、会干活的人多具有这个优势;劳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独立,有责任心,有坚持性等;劳动有利于发展智慧,促使孩子动脑筋,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还有利于孩子强身健体,有利于丰富生活等等。可见此项调查是顺理成章的,用事实有力地彰显了这些道理。
如何引导孩子热爱劳动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家几口围着一个孩子转,活却不舍得让孩子干,于是造就了孩子生活能力差、不知感恩、体质下降、意志力薄弱、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有的甚至成家立业后,无法担当起家庭生活,还要父母帮助操持。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以至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上期教育论坛中,手机号码1394****916的读者咨询说:我儿子今年9岁,不爱干活,我就用奖励法,如每次扫地或自己整理床铺奖5角钱,现在他干活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但我怕他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热爱劳动,不知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怎样能让孩子真正变得爱劳动?
对此,本报特约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士,为家长出谋划策。
勤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被我们所提倡。在大都数人眼中,勤劳应该是天性使然,或是迫于生活,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勤劳是一种生活习惯。
艰苦的劳动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劳动还能增强人的体质、使人成熟稳重;劳动更能让孩子了解生活的艰辛、感恩父母,珍惜幸福生活。
但用钱来激发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效果不会太理想。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最好的方法还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因为热爱劳动而劳动。
激发孩子劳动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三种:
让孩子自我管理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玩具自己摆放”等等。一旦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权利,孩子就会因为成就感而尽量去“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即便他不想,因为父母已经不管了,孩子也只能自己想办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证两点:第一是坚持到底,绝不妥协,哪怕因此出现一些小麻烦也要坚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第二是一定要全程协助、给予指点。因为孩子小,而且很多事情第一次做,所以会显得“笨”,这就要求父母要有耐心。指点不是包办,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协助,而不是指挥、命令。
用赏识教育方法
许多父母把赏识教育理解错了,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孩子。其实赏识教育不只是语言上的一味夸奖,而是肯定孩子、给孩子力量,让他有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父母可以在肯定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例如孩子自己洗衣服,衣服洗得不是很干净,而且还溅了一地水。这时的家长既不要对孩子发火,嫌他做得不好,也不要只夸奖孩子做得好,更恰当的做法可以说:“这件衣服你洗得不错,我相信你下次可以洗得更干净,而且可以更小心,不让水溅出这么多。你也这样认为吗?”
和孩子共同完成
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家务劳动。给全家人分配好各自的任务,例如:爸爸妈妈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打下手;吃完饭爸爸洗碗、妈妈洗第二遍、孩子负责把碗放到橱柜里。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责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 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对孩子劳动给予奖励应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