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学生估计。)
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大袋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呢?(大约50克。)
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重250克。)
那计算一下, www.kmf8.com 4组合起来呢,(1000克。)
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1千克。)
通过实际称重,我们又知道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9(1千克=1000克。)
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千克用字母k8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那我们还可以写成lkg=1000g。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获2005年哈尔虞市道里区数学教学优秀观摩课。)
总评:
本课教学设计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通过—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提供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广泛的数学唐动经验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已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思维也不尽相同,所以思维的交流常会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Tag: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 ›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