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并探究了乘法分配律。现在请应用所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出示“(180+560)×23”)按原来的运算顺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根据乘法分配律,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做题后,教师引导讨论。
师:(出示“9×47+53×9=9×(47+53)”)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道题中47和53都与9相乘,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先把47和53加起来,再将它们的和与9相乘,计算结果不变。
生:这道题中有一个因数9相同,另外两个不相同因数47和53的和恰好凑成整百数,就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用这个相同因数与其他两个因数的和相乘使计算变得简便。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课开始时要求回答的四个算式,想一想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简便呢,还是先分别相乘,然后再求和简便?
生:我认为(1)(3)题是两积求和的算式,有一个因数是相同的,另外两个不相同的因数的和恰好凑整,根据乘法分配律,用这个相同因数与另外两个因数的和相乘。可以用口算,即:
(1)8×43+57×8=(43+57)×8=100×8=800
(3)265×99+265=(99+1)×265=100×265=26500
生:第(2)题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2最接近100,所以把102分解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口算,即:102×43=43×(100+2)=43×100+43×2=4300+86=4386
师:现在请各小组交流,第(4)题在计算时与前面的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认为,第(4)题是两积求差的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有一个因数64是相同的,另外两个不同因数的差恰好凑整,根据乘法分配律,用这个相同因数与两个因数的差相乘,可以口算,即:
64×201-64=64×(201-1)=64×200=12800
[评析: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往往因其抽象、概括的特点,对于具体的数学问题反而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和适用性,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及数学内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探究机会,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在练习中,注重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灵活、深刻、系统,从而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真正体现了“运用数学模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落实了教学目标。]
Tag:片段赏析,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教学 - 片段赏析
- “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及评析
- ›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乘法分配律
- › 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教案
- › 乘法分配律练习课
- ›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
- › 三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方案
- › “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及评析
- ›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及评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及评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及评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