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焕
从地理的角度,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什么意思?
生答:玉门关外是沙漠地区,比较干燥寒冷,不象中原温暖,所以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2.“边城暮丽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张 籍
“铃声”指的是什么声音?
生答:驼铃声。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 维
为什么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答:因为西域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的人,没有特别熟悉的,所以说“西出阳关无故人”。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 翰
你知道“葡萄美酒”是哪儿的特产吗?你见过夜光杯吗?
生答:西域地区。
(教师展示实物)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为什么“不破楼兰”就要“终不还”呢?
生答:这首诗表明了楼兰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 维
请同学展示自己根据诗意所画的作品。
(同学们展示作品)
主持人:其实不只古人被丝绸之路所吸引,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当中的旅游胜地。下面把全班同学分为六组,每组就是一个旅行社。给每组发一张最新版的中国地图,各组分别在地图上设计游览丝绸之路的路线,并选择本组最喜欢的景点,同时注意古今地名的对比,最后推举一名同学作为小导游代表本组发言。大家都知道现在是旅游热,各旅行社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那咱们就看一看,哪组的路线更吸引游客,哪位导游的讲解更生动有趣。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各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喜欢的景点是敦煌莫高窟。敦煌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现存491个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画。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财富。自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五万多卷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惊了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二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喜欢的是鸣沙山和月牙泉。鸣沙山,又称神沙山,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游人登山下滑,沙子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敦煌十景之一:"沙岭晴鸣"。鸣沙山虽然不高,但要登上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鸣沙山四面环抱,但并不为流沙所掩,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风景十分优美。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三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喜欢的景点是麦积山石窟。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第四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本组设计的路线)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是神秘的楼兰故地。楼兰古国曾是中原与游牧民族战争的重要据点,是中、西方贸易的中心,还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更是令人向往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楼兰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因为她曾从光辉灿烂的文明都市突然魔法般地消逝,在沉寂1500多年后,又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她的传奇历程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解之谜。有的学者认为人为的因素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楼兰衰亡以至湮没的重要的原因。他们指出,楼兰的废弃以及城周围的沙漠化产生,直接与当地居民兴修水利迫使孔雀河、塔里木南流进行灌溉,造成孔雀河、塔里木河改变流向不再流罗布泊相关联。此外,我国古代历史上频繁的战争,特别是政局最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纷争造成水利设施和植被的破坏,也使得不少沙漠中城市失踪了。楼兰的失踪,可能也和这种人为因素有关。(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 ›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 第19课 文字演变
-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 › 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 › 第19课《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19课 “寻访“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