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二学习辅导初二语文辅导资料初二语文试卷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 正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

[03-24 05:13:12]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二语文试卷   阅读:8912
概要: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B.去国怀乡 去伪存真 C.春和景明 良辰美景 D.宠辱偕忘 白头偕老14、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 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5、与“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题,标签:初二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薄暮冥冥 厚此薄彼B.去国怀乡 去伪存真 C.春和景明 良辰美景 D.宠辱偕忘 白头偕老

14、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媵人持汤沃灌 B.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山间之朝暮也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E.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5、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16、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17、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20、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四、问答题

1、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

3、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4、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5、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

6、选文第二段结尾说“…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7、、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8、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9、“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

10、用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11、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12、赏析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

14、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7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作标记的词语:

①临溪而渔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③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试卷初二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二学习辅导 - 初二语文辅导资料 - 初二语文试卷
上一篇:《桃花源记》说课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