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化学辅导资料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绪言教案» 正文

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绪言教案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化学教案   阅读:8241
概要: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引导学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引出分散系的概念。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分类:溶液、浊液、胶体【新课讲解】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分散系 性质分散系微粒 稳定性溶液 <10-9m 稳定胶体 10-9 ~ 10-7m 较稳定浊液 >10-7m 不稳定(红字部分待学生回答后用呈现)2、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ppt展示【活动与探究】实验演示P12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现象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演示讲解】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2)胶体性质:丁达尔现象说明这种现象可以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呢?【学生活动】
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绪言教案,标签:高一化学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均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

引导学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引出分散系的概念。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分散质、分散剂)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

【新课讲解】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分散系 性质

分散系微粒 稳定性

溶液 <10-9m 稳定

胶体 10-9 ~ 10-7m 较稳定

浊液 >10-7m 不稳定

(红字部分待学生回答后用呈现)

2、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ppt展示

【活动与探究】实验演示P12活动与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现象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演示讲解】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2)胶体性质:丁达尔现象

说明这种现象可以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2资料卡:胶体的应用

【讲解】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到达净水的目的。

【观察与思考】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哪些溶液的灯泡不亮,哪些灯泡亮?

灯泡亮的那些物质属于哪一类?

【课堂小结】找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其它同学补充,同时多媒体呈现板书设计核对。

附: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系性质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m <10-9 10-9~10-7 >10-7

外观性质 均一 稳定 透明 均一 稳定 透明 不均一 不稳定 不透明

特出现象 光照射时有光束通路

吸附

一、 分散系与胶体

1. 分散系的类别和性质

2. 胶体的应用

二、 电解质溶液

1. 导电性实验

教学反思:

1.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没有强调,使学生误认为丁达尔现象是胶体区别与溶液与浊液的本质特征。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特征性质,其原因是微粒对光产生散射,所以微粒大小是性质的内因。

2.怎么让学生学会区别胶体与浊液的方法是一个问题,因为微粒直径是一个不可用来作为判断方法的。

第五课时

【复习巩固】

1. 复述分散系的种类和胶体的性质

2. 溶液的导电性现象。

【学生讨论】为什么溶液会NaCl、NaOH、盐酸发生导电而酒精、蔗糖溶液不导电?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分析】水溶液中的化合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NaCl、NaOH、盐酸、酒精、蔗糖溶液为例分析)

【板书】4、化合物

电解质:像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探究】电解质包含哪些类别物质:酸、碱、盐等。

【问题解决】下列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

C2H5OH   SO3、H2SO4、 BaSO4 、 Na2O、 Al2O3 、Ba(OH)2 、 Fe

【归纳概括】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新再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

1. 电解质是化合物,Fe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 “或”是两种情况之一即可,BaSO4 、Al2O3虽然难溶于水,不导电,但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3. 判断氧化物是否为电解质,也要作具体分析。

(1) 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们的水溶液中即便能导电,但也不是电解质。因为这些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的能导电的物质,溶液中导电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电离,而它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电解质。

(2) 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它们在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是电解质。

【总结】电解质包含哪些类别物质:酸、碱、盐和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等。

同时要注意的是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融化状态下是否导电。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10-4 g),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不导电,似乎为非电解质。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钡却几乎完全电离(20 ℃时硫酸钡饱和溶液的电离度为97.5%)。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对其他难溶盐,尽管在水溶液中难溶,但只要在融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也是电解质。

【过渡】: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的状态下电离的过程如何表示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4的信息提示

【板书】5、电离方程式

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式子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

(2)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等于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

(3)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判断方法:酸、碱、盐和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等

3.电离方程式: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先让学生根据电解质的概念来分析判断所给物质( C2H5OH   SO3、H2SO4、 BaSO4 、 Na2O、 Al2O3 、Ba(OH)2 、 Fe ) 由于学生并没有全面理解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往只抓住一方面特征,所以形成了谁知冲突,讨论很激烈。然后一边讨论一边重新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很深刻,掌握地也很牢固。在学生感到无法判断一种化合物是不是电解质的困惑时,再教给学生简单判断方法,效果非常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化学辅导资料 - 高一化学教案
上一篇: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