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目标是:知道水的净化的一般过程(沉淀——过滤——消毒),并简单了解各个过滤环节的基本知识。但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的关注点并未放在“沉淀——过滤+消毒”这一水的净化的流程上。而是对其中的某个净化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下摘取的是“沉淀”部分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这位同学问大家,水中沉淀的都是什么东西,谁来告诉他?
生:是沙子、泥土之类的东西。
生:还有灰尘和一些不知道的细小东西。
……
生:我感觉沉淀水太慢了。怎样才能加快速度呢?
生:不要有一点动静。
生:加一种“粘”物质(明矾等混凝剂),把里面的 “脏”东西粘大,使它们很快沉到水底。
生:我觉得我还可以把水烧热,里面的“脏”东西也会沉得很快。夏天妈妈每次烧热水我都看到锅底下都沉着许多脏东西。(其中的原因不必深究)
……
师:这些物质沉淀下来以后水变得怎样了?
生(齐):很清!
生(出示一杯沉淀得非常清的水):这就是我们组沉淀下的一杯水,水已经很清了,干吗还要过滤呢?
师:大家看呢?
生:不行。看上去水是很清了,但并不能说明水很纯净了,因为水里面还可能有一些更微小的物质,我们看不到。
师:这只是你的猜测,能用事实告诉大家吗?
生:把刚才沉淀过的“清水:过滤一下就知道了。如果过滤纸变脏了就说明我是对的。
接下来学生实验验证……
这就沿着学生的思路,把所涉猎的每十个问题的研究沉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在深刻的体验中感悟知识的灵动,燃烧智慧的火花。
五、智慧交融、教学相长——引导多向合作,共享优势资源。
学生是求知者,他们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老师的指引和帮助,需要在老师那里汲取知识和智慧的启迪。但同时,每个学生又是—个个鲜明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他们不同的经历铸就的不同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又使他们成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如‘冰的净化”室内过滤实验,实验中涉及到的许多操作上的问题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得规范。包括铁架台的装备、漏斗的放置、过滤纸剪多大放在漏斗内才算合适,如何把水倒入漏斗里、水倒多少为宜、漏斗颈怎样放置在下面的烧杯里……这些操作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其实都是决定实验成败的最基本问题。纵然老师有所要求,但在实验中,学生也会忙中出错。这就需要学生间相互提示和帮助。同时,由于每个个小组或每个学生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些不同的认知和发现便是一笔丰厚的资源,是每个学生可以汲取的珍贵财富。如上文所述,有的组注重于沉淀研究,有的组却在过滤上有很多新的发现,还有的小组在消毒环节上有独到的见解。小组间的交流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师生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其间,需要教师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要能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就会有许多闪光的思想让为师者眼睛一亮,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摘取学习“过滤”以后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能说说生活中哪些水属于过滤水吗?
生:家里用的自来水。
生:矿泉水。
生:井水,也就是地下水。
师:这些都是经过过滤后的“纯净水”,它们只有经,过过滤,才能把水里面的污垢去掉。
生:(打断老师的话)老师,并不是只有过滤才能得到“纯净水。(老师疑惑状)医院里用的盐水就是非常纯净,它用的是蒸馏水。
师:(惊异状)你怎么知道的?而且还把这种水的名’称说出来?
生:我妈说的。(不待老师发问)我妈是华士医院的医生。
生:对了,还有家里用的饮用水。
学生在这一环节补充的饮用水和蒸馏水,的确给我提了个醒:生活中应用的水,并不只是过滤得到的。同时,这也提醒我要注意严密的科学用语,并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深入细致地探究。
科学课堂追求的是一种探究的佳境。教师的教学视点要落实在学生的主体探究情趣和活动上,要善于在大课程大教材的背景下梳理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力求使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这就是科学课的理想境界。
Tag:课改探究,新课改论文大全,教育范文 - 课改探究
- 让课堂燃烧生命的激情
- › 让课堂燃烧生命的激情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让课堂燃烧生命的激情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让课堂燃烧生命的激情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让课堂燃烧生命的激情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让课堂燃烧生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