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有孙双金这么一位名师,却未曾听过他的课。今天有幸参加了第二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的观摩课,近距离地与孙老师进行了接触,不禁为他自由驾驽课堂的水平所折服。
孙老师上的是“走近李白”,他用两节课的时间,整整上了8首古诗,让学生了解李白作为诗仙和酒仙的风骨,以及李白作为常人的情思。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乏味和吃力,现场的掌声是一浪高过一浪。与其说孙老师是在上课,还不如说他是在演戏,他导演了一场集喜、怒、哀、乐为一体的情感戏。1
孙老师上课的大气、不拘一格、收放自如,我都不想谈,这好像是每个特级教师都具备的基本功。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最收益非浅的是孙老师提问的水平,那真的是绝!
● 《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李白是常人,他会“思乡”。李白是常人,他也会“孤独”。李白是常人,他还需要什么呢?
(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感情地范读)
生:他需要友情。
师:你能把这首诗表达的深厚友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读)
师:同桌讨论讨论,李白送孟浩然大概花了多长时间?是几分钟?还是1小时、2小时……说说理由看。
(这个问题一提出,我就纳闷了,怎么提了这个问题?这和课文有关系吗?)
生1(讨论后):我觉得是半小时左右吧!因为他一直送到看不到船为止,大概得花半个小时。
生2:我觉得要2个小时左右。因为他坐的是帆船,要开到天的尽头,看不见为止,所需的时间肯定要长一些。
生3:我觉得得需要2个半小时吧。
师:哦!又长了写,为什么?
生3:因为诗人很舍不得孟浩然走,在他走后,李白远远地望着天的尽头,又留恋地站了一会儿。
呵呵!真有水平!“送朋友送了多长时间?”,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竟然把整首诗的诗意,中心全概括了。佩服!
● 《夜宿山寺》
师:如果说《静夜思》的诗眼是“思”,《秋浦歌》的诗眼是“愁”的话,那么这首诗的诗眼又是什么呢?
生(齐答):高!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高”。
生;我从“手可摘星辰”感受到的,因为他的手连星星都摘地到了。
师:你的小手摘过什么?
生:橘子、苹果、桃子……
师:是的,我们都摘不了星辰,只有诗仙李白的手摘过天空的星星,我们可以想到诗人的想像是如何的大胆!!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我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感受到的,因为人说话的声音,连天上的人都听到了。
师:是呀!诗人都到天上去了,你能来读读,让老师想像一下这飘渺的仙境吗?
(生读)
与我们平时通过理解字词,再来理解诗句,从而感受诗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来比,他的教学不知要轻松多少。学生自由,老师自由,又不脱离文本。看来我今天真的是不虚此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