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教育范文课改探究“守望”与“回望”——谈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给历史教师带来的困惑» 正文

“守望”与“回望”——谈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给历史教师带来的困惑

[10-20 11:37:15]   来源:http://www.kmf8.com  课改探究   阅读:8159
概要: 第四,“我们教师能胜任研究性学习模式吗?”“传统观念中一直坚持教材中的知识与观点必须是科学上已经形成定论的真理性的知识。”[2]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抛弃传统教材不吸纳未定论的史学观点的做法,从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三大原则出发,设计“史学争鸣”栏目吸收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这种设计既能及时反映史实的真实性,又能引发高中生探究的兴趣。从教师备课和回复学生提问角度讲,新教材新栏目的安置对教师专业理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笔者倡导灵活布置学生作业,结合元认知策略阶段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请你写出本节课未理解的问题”、“请写出想与他人共同解决的问题”等成为作业的“成员”。前不久一学生就“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沉没原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质疑人民版教材中某一些知识点。笔者认为该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但是我们自己是否有研究该课题的专业水平呢?新课程的实施以突兀的速度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教学压力,目前教师还在学习与适应阶段,如何应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教材外的东西,如何应对新教材中“史学争鸣”、“知识联接”等学科化的知识,成为教师应对新教材的又一大困惑。新教材在轻快活泼的外表下要求
“守望”与“回望”——谈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给历史教师带来的困惑,标签:新课改论文大全,http://www.kmf8.com
  第四,“我们教师能胜任研究性学习模式吗?”
  “传统观念中一直坚持教材中的知识与观点必须是科学上已经形成定论的真理性的知识。”[2]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抛弃传统教材不吸纳未定论的史学观点的做法,从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三大原则出发,设计“史学争鸣”栏目吸收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这种设计既能及时反映史实的真实性,又能引发高中生探究的兴趣。从教师备课和回复学生提问角度讲,新教材新栏目的安置对教师专业理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笔者倡导灵活布置学生作业,结合元认知策略阶段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请你写出本节课未理解的问题”、“请写出想与他人共同解决的问题”等成为作业的“成员”。前不久一学生就“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沉没原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质疑人民版教材中某一些知识点。笔者认为该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但是我们自己是否有研究该课题的专业水平呢?新课程的实施以突兀的速度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教学压力,目前教师还在学习与适应阶段,如何应对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教材外的东西,如何应对新教材中“史学争鸣”、“知识联接”等学科化的知识,成为教师应对新教材的又一大困惑。
  新教材在轻快活泼的外表下要求教师具有更深厚的专业基础,否则既无法驾奴新教材,更不能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诸多精神。[3]当然,新教材之新也决定了教材一定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有责任心的教师一定会有“挑剔”,这是教师与新教材相互“交流”的必然结果,也是善意的结果。
  二、            支点: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建构教材的基础。新教材不仅体现在体例编排新,资料新和观点新,而且还需要理念新。这里的理念是指教材编写者总体的设计思路,它与教材运用者紧密相关。如果放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观不止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通过无形又神秘的课堂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身上。
  从本质上说,开放性的教材需要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开放为师生提供交流互动的自由空间,发展为师生交流与探讨指明预期的目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抑制“要讲出的强迫性冲动”[4],留给学习者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教材
  教师
  学生
  图1  传统教材观
  图1所示,在传统的教材观体系中,教师
  和学生都沦为教材的“附庸”。教材只是教师
  与学生知识传承的载体,因此,这类教材需要走向神圣,走向经典。于是一次次的细微修改,一次次的再版成为教材更新的唯一模式。新课程下倡导的新教材观一改以往简单封闭的更新方式,依据课程标准主张“一标多本”。
  教师
  教材
  学生
  图2  新教材观
  图2是现代新型教材观的基本模型。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载体之一,在交流中,教材又是开放与生成的。因
  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观体系中,教材是
  真正含义上的教学材料。目前无论哪一种高中
  历史教材都只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们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材料。相对于教师来说,它仅是教本;相对于学生来说,它仅是学本。
  教材是课程的精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是关注课程的发展性与生成性,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积极成为课程开发者和创生者。按照新课改理念,现代课程开发的主体乃是从事日常课堂实践的教师

  www.kmf8.com 们。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折射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奉教材为经典文本者在处理教材时不敢增加自己的认识,以本而教,这就是注重学生识记与回忆的传统教学过程;视教材为可用的教学素材之一,发挥学生质疑教材和寻找新素材,这就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现代教学过程。
  三、教师:新教材主动的适应者?
  课程专家富兰、庞弗雷特和伍思伍德等根据北美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概括了三种课程实施的取向:①得过且过取向;②改编或适应取向;③忠实或精确取向。[5]这三种取向归纳了目前教师面对新教材的具体心态。
  对日常教学行为而言,理念与教师从事教学的实践活动很难有机地联系。新课程改革的倡导者们把教学资源的主动权交给教师的时候,教师们却忘记了自己曾经极力呐喊的“给我们发挥才能的空间”等口号。或者说教师们在眼花缭乱的“一标多本”面前失去了选择的勇气,还是教师们迷失了自主和个性发展的方向?
  从本质上讲,无论选择适应还是抗拒适应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两种心态都是教师对新教材做出的“积极”回应。就目前开展的教学情况看,教师在处理新教材时往往会与旧教材先做比较,然后有条件地借鉴其他版本的新教材。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手头的教材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所以“取他人之所长”很有必要。笔者并不否认取长补短的做法,但是需要指出的,当我们习惯于用“挑剔”的眼光无意中否定所用教材选择的知识点时,我们已经为其他版本的教材(包括旧教材)“俘虏”了。
  那么,针对人民版教材,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态度呢?回答是简单的:积极。只有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动才能逐渐消除我们内心的畏难情绪。因此,对新教材的困惑问题实质上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良好的契机。我们相信从行动中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惑的羁绊,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洪流之中。至此,我们教师从事教学才名正言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 杨志才 陈国兵.人民版高中教材“史学争鸣”的实验教学体会[J].历史教学,2006(8).57.
  [3] 杜海斌.新课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考验[J].历史教学,2006(2).52.
  [4] Donald R. Cruickshank, Deborah L. Bainer, Kim K. Metcalf. 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58.
  [5] 余文森 傅道春.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
  --------------------------------------------------------------------------------
  [①]按:为与2006年9月起使用的历史新教材相区别,本文所说的旧教材指2006年9月以前使用过的历史教材。
 

上一页  [1] [2] 


Tag:课改探究新课改论文大全教育范文 - 课改探究
上一篇:小组合作 提高自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