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景中探究
(1)利用媒体展示教材中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从中寻找信息,并自由的提出问题,随后,我出示“一本笔记本比一枝水彩笔贵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3、4-2、65。然后先让学生说说打算怎么计算这一题,估计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竖式计算,进而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在这时,我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可能会遇到问题,让学生通过求助同学或老师帮助,逐步计算出结果。我从中选择一些典型做法,让学生板演,针对学生的各种做法,教师不急于给予评判,而让学生再次交流,你同意那种做法,能说出证明的理由吗?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并重点说说: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何可以看作0?依据是什么?
在这一部分里,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遇到问题中,或通过思考以前的知识和做题经验解决问题,或通过寻找同伴帮助解决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方法,都是学生自主的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又通过交流、讨论逐步肯定了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发现学习的过程,实现创新的过程,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让学生尝试解决试一试,并要求学生验算看是否正确。留给学生充足时间之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被减数是整数,怎么减下面的小数?为什么被减数的十分位与百分位都可以看作0?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类式题的解决办法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上面的题目,自己选择两件物品,算一算他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今天所学的小数减法与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题的计算方法法。
学生有了上面的经验,在来解决下面的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轻松了,我采取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出验算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在交流的时候,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说说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怎么办?从而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新地方,明确这新地方的处理办法。 www.kmf8.com
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算法,逐渐形成一定的技能,我设计了第三大部分:巩固应用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后,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并比较这些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被减数小数部分不够减)?你是怎么办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强化解题办法。
1、练习八第4题,改错题。出示后,让学生独立判断,并纠正其中错误地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与注意点。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核对,针对错误地方,进行讨论、交流,明确正确方法,并统计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熟悉方法,形成一定的技能。
3、练一练第3题,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然后交流解题办法。
计算技能的形成,是需要足够量得练习来完成的。练习的过程也不能是机械重复的过程,而应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里,我设计多种形式,层次清晰的练习,由浅入深,由基本练习到提高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获得一定的技能。同时,适当结合具体的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临近尾声,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说出新的地方与处理办法,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反思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直观认识三角形及集中认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提供学习经验,又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潜在的发展状态,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是:探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与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应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打算分四部分教学:
一、游戏引入
我先出示一个布袋,告诉学生里面藏着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你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摸出相应的图形吗?然后让学生摸出三角形,并说说是怎样一下就摸出来的。
课始,创设“摸图形”的游戏情景,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凭借对三角形的已有经验很快就能摸出三角形,再通过适当的交流、对话,激活学生头脑中有关三角形的表象。
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面有三角形,在学生交流之后,师出示教材中的场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三角形,并从中揭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图形的过程,也是初步感知三角形特征的过程。
二、操作中感知
先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材料袋,观察里面的材料,利用提供的材料做或画出一个三角形。
学生思考做法,在小组内交流,选定方法后,独立做一做。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做法,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学生充分做完之后,选择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并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把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然后教师画出一个三角形,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利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的图形,为何都叫三角形呢?从中让学生明确他们都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并结合黑板上的图形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得出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与三个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