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即“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是选拔考试,也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选拔,本文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古典诗歌答题技巧,欢迎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练,表现为篇幅短小,手法多样,寓意含蓄,又因诗歌创作年代遥远,给诗歌解读带来了难题。目前的诗歌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把诗歌作为背诵材料,让学生知道主旨即可,其设计模式也往往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然后背诵,分析主旨,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没有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笔者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以及总结,发现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文本细读”或许能给予我们不少的启发。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孙绍振先生认为从哲学层面上说就是分析的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即“还原”和“比较”,并对此作了细致的分类,这对教学实践富有启发意义。本文就孙先生的观点,结合笔者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反复实践,提炼出诗歌解读三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细读法
孙绍振先生说,“对一切对象的研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它放到历史环境里去。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作出最深刻的分析,必须放到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古典诗歌的解读尤应如此。其实,我国早有类似的文学理论批评方式了,那就是知人论世。追根溯源,《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里,孟子本来谈的是“尚友”之道,即以今人之情上推古人之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读者与古人的对话了。知人论世,即颂诗、读书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审美趣味,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能准确地把握诗人之“志”。知人论世可以离析为两个既独立而又紧密相联的部分。“知人”须从作家的身世、个性入手,才能准确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而“论世”则要考察作家所处的生活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于社会独立存在,他创作的作品会或多或少地反映那个时代的风味。
以李白《行路难》(人教版八下)为例,诗的一开头描写了一次豪华的盛宴,食物的精美无不令人欲为饕餮之想。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又是为何呢?我们带着内心的疑问试着往下看,却怎么也找不到答案。面对这样的一首诗歌,该从哪里入手呢,又该如何让学生读进去,将此诗读厚重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思量许久,查阅了李白的传记以及相关作品,了解此诗创作年代,当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其时,距李白为待诏翰林不过两年的时间。笔者于是有了以诗题“行路难”为突破口,通过知人论世来细读一首诗和一个诗人的设想与实践:
1.知其政治理想晓其所行之路。
师:李白走的是一条什么路?
生:仕途之路。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联可看出,注解里说他想要和姜尚、伊尹一样。
此时笔者结合注解介入材料——“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学生便明白李白要当官就要当宰相,要辅佐皇帝干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
2.知其仕途遭遇明其行路之难。
师:这条路有何难?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说他想要登上太行的时候,大雪覆盖挡住了前行的道路;想要渡过黄河的时候,冰雪堵塞了河水。
此时学生的回答往往只能停留在字面的翻译上了,“雪满山”、“冰塞川”到底象征什么呢?如何从这里读出李白的仕途艰难呢?都需要教师帮忙打开思路。所以此时笔者将李白仕途之路的过程简要地在幻灯片中罗列出来——
公元725,出蜀,仗剑远游,李白二十五岁
公元742年,翰林待诏,李白四十二岁
公元744年,赐金放还
提醒学生关注时间以及翰林待诏,从中可知李白花了17年的时间才迎来实现他政治理想的机遇,做了唐玄宗的待诏翰林。那么“何为待诏翰林”呢?就是待在翰林院里,听候皇帝下诏,或帮助起草文书,或回答皇帝的咨询,或伺候宴游,做些点缀太平的诗文这样的一个帮闲角色。这对于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他,从一开始入选为待诏翰林就是个讽刺,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太大了。读至此,可发现座下多数学生因感慨李白的仕途遭遇而嗟叹不止。
3.知其性格解其路何难。
师:李白所走的路为何会如此之难?
生1:当时唐王朝的政治环境日益腐败,唐玄宗日渐昏庸,奸佞小人横行朝廷。
生2: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所致,比如让高力士为他脱靴。
诚如学生所言,李白在经历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文官生活后,期望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本来嗜酒的他更用酒来逃避了。而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在酒后更加表露无疑,他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也更加遭到奸佞小人的诽谤。最终李白这只大鹏鸟不愿做皇帝的那只鹦鹉,展翅飞走了。只是李白依然简单而纯粹地执著于他自己的政治神话,故回望前事种种,在此诗中便是欲饮不能,唯有无奈拔剑的茫然。
接着,后面两个环节围绕“知其所好感其矛盾心绪”与“知其人论其世想其何路可济”两点展开,具体操作不再细说。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适时地介入相关材料,学生参与的热情度非常之高。通过读一首诗,读出了诗歌里面交织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更加读出了李白这个诗人,这就比简单地背诵分析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更加可喜的是有些学生因为这堂课喜欢上了李白这个诗人,课外开始自觉地去阅读李白的相关作品,进一步去了解这位诗人。
- 中考语文古典诗歌答题技巧
- › 遂宁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
- › 广州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
- › 南京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 › 江西省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 › 达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 › 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
- › 2016年中考语文样题及答案
- ›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 › 2016届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复习试题(含答案)
- › 2016年中考语文综合实践及口语交际复习检测试题
- › 2016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试题
- › 2016年中考语文修改病句专项练习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语文古典诗歌答题技巧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语文古典诗歌答题技巧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语文古典诗歌答题技巧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中考语文古典诗歌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