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中考复习中考历史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正文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10-20 00:35:55]   来源:http://www.kmf8.com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阅读:8792
概要: 大东沟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一次激烈的海上遭遇战,又称“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增援部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17日返航途中,在黄海海面受到日舰袭击,丁汝昌下令迎战。中国海军将士奋勇还击。旗舰定远号在管带刘步蟾指挥下击毁敌舰一艘,又击中日本海军军令部长乘坐的军舰,迫使其逃出战场。在激烈的战斗中,清军广大官兵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军英勇战斗,与舰同沉。这次战役中日双方互有损伤,北洋舰队主力尚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了避战求和,严令北洋舰队退守刘公岛,不准出战,因而坐失战机,招致1895年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灭《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标签:中考历史复习资料,http://www.kmf8.com

大东沟海战

甲午中日战争中一次激烈的海上遭遇战,又称“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增援部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17日返航途中,在黄海海面受到日舰袭击,丁汝昌下令迎战。中国海军将士奋勇还击。旗舰定远号在管带刘步蟾指挥下击毁敌舰一艘,又击中日本海军军令部长乘坐的军舰,迫使其逃出战场。在激烈的战斗中,清军广大官兵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军英勇战斗,与舰同沉。这次战役中日双方互有损伤,北洋舰队主力尚存。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为了避战求和,严令北洋舰队退守刘公岛,不准出战,因而坐失战机,招致1895年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灭

《马关条约》的危害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

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划东北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划广东、广西、云南为势力范围;英国强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威海卫,划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日本划福建为势力范围。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见其他国家已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也插足进来。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内容主要有: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得的特权;要求在其他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帝国主义国家都享有投资权利。从此以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起来。

www.kmf8.com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①              在中国开设银行,发行纸币、吸收存款、经营汇兑和高利贷,争夺对中国的投资,外国开设的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②向清政府发放借款,要清政府以海关收入和其他税收作保。通过这些借款,帝国主义不仅获取了高额利润,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税收,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③争夺在中国的铁路建筑权,通过在中国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内陆交通,他们控制的铁路伸展到哪里,侵略势力就扩展到哪里。④在中国投资设厂,利用中国劳动力和原料从事商品生产,剥削中国人民,赚取高额利润。⑤夺取在中国的矿山开采权。

历史主要知识点总结(4)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康、梁邀集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康有为写就上皇帝“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各项主张,重点尤在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这是清朝史无前例的士人联合大请愿,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强学会

清未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活动。8月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士出面组织强学会。入会者数千人,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康作《强学会叙》,痛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号召发愤图强。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又附设“强学书局”,刊行《中外纪闻》,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也纷纷表示“资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都捐银入会。李鸿章也愿捐银2千两入会,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臭,遭到拒绝。英国人李提摩太等也加入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吸收黄遵宪、汪康年、张謇、陈三立、梁鼎芬等人为会员,刊行《强学报》,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御史杨崇伊以“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上奏慈禧太后。1896年1月,兹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张之洞也停发上海强学会的经费。前者只活动了4个月,后者只活动了1个多月,便被扼杀了。

保国会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官僚士大夫一二百人。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会上议定《保国会章程》30条。第一条说:“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立分会,略具政党规模。后来,保国会又在北京嵩云草堂、贵州会馆开过两次会。康有为将《保国会叙》“榜于会所”,并说:“我四万万同气同种之胄,忍回视其奴隶牛马哉!”他主张“合群以救之”,“激耻以振之”,“厉愤气以张之”,“奔走呼救”,“以保一大国”(《保国会叙》。梁启超也在4月21日演说保国会开会大意,说明“瓜分”危机,强调“合群智以讲求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国闻报》)。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它的成立具有爱国意义。保国会的规模比强学会大,后来列为“四卿”而参预新政的林旭、刘光第、杨锐等都是国会会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考复习 - 中考历史 -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上一篇:中考历史考生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