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中考复习中考历史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正文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10-20 00:35:55]   来源:http://www.kmf8.com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阅读:8792
概要: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维新派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些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并于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逮捕杀害“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因发生于戊戌年,也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的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决非偶然。第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胶东半岛惨遭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蹂躏。第二,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山东又首当其冲。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它的势力范围。1898年,英国强占威海卫。德国侵略军在胶州湾地区动辄“称兵压胁”当地居民。第三,山东是外国教会势力猖獗的地区之一。甲午战后,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外国传教士150多人,全
中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标签:中考历史复习资料,http://www.kmf8.com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维新派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些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并于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逮捕杀害“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因发生于戊戌年,也称“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决非偶然。第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胶东半岛惨遭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蹂躏。第二,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山东又首当其冲。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划分为它的势力范围。1898年,英国强占威海卫。德国侵略军在胶州湾地区动辄“称兵压胁”当地居民。第三,山东是外国教会势力猖獗的地区之一。甲午战后,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外国传教士150多人,全省108个州县中,72个州县有教会活动。广大群众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情绪日益高涨。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在此之前,四川大足起义军于1898年春夏间提出“顺清灭洋”的口号。同年在湖北、云南的反教会斗争中也出现了“保清灭洋”的口号。这类口号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中相继出现,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扶清”的主要含义,可从义和团的有关文告中得到解释。《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增福财神告白》:“上能保国,下能安民”;《马兰村坎字团告示》:“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可知“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而不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正如义和团揭贴所说:“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第133页)但是“扶清灭洋”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口号。“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思想。“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1.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

虽青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2.抢掠: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3.凌辱妇女:“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轮奸之。”(《庚辛纪事》)

海兰泡事件

海兰泡位于黑龙江省瑗珲县黑河镇的对岸,原是一个中国的居民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沙俄割占。1900年时,那里的居民约有3万人,其中大多数为中国人。7月15日,在沙俄军队大举入侵东北地区的同时,沙俄突然封锁黑龙江,不准中国人过江,并于当晚实行搜捕。7月16日至17日,沙俄军队把居住在那里的中国居民,不分男女老幼,强行赶到黑龙江边,走不动者都被杀死,7000多中国居民在江边被杀或被驱赶到黑龙江中淹死。死里逃生、泅回东岸者仅有80人。

《辛丑条约》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俄、英、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本息合计达白银9.8亿两,成为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这样,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历史主要知识点总结(5)

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考复习 - 中考历史 -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上一篇:中考历史考生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