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三学习辅导初三语文辅导资料初三语文试卷初三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正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10-20 00:49:52]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三语文试卷   阅读:8920
概要: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1.解释下列短语。(4分)(1)外见:显现(表现、展示)出来 (2)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 (3)介鳞之属: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 (4)延颈而笑:________ (5)所行几许:(能)走多远(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4分)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
初三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标签:初三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4分)

(1)外见:显现(表现、展示)出来 (2)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 (3)介鳞之属: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 (4)延颈而笑:________ (5)所行几许:(能)走多远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4分)

答案:示例: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示例: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犯错误的。

七.【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 信然:确实这样。 先主:刘备。  就见:到那里拜访。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由是:因此。 凡:总共。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 ) (2分)

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还于旧都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分)

先主曰:“君与俱来。”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3.《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4.针对文中画线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诸葛亮写《出师表》时刘备已经去世,那么,即使出师未果,也不会对“先帝之明”造成影响,所以诸葛亮的担心是多余的。对此,你有怎样的见解?

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

八、(2011•鸡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假借:________ (2)以是:________ 答案:(1)借 (2)因此

2.翻译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2)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3分)

答案:选取的材料都与勤学(求学条件艰苦)有关,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乙段写凿壁偷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试卷初三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三学习辅导 - 初三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三语文试卷
上一篇:初三语文练习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