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三学习辅导初三语文辅导资料初三语文试卷初三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正文

初三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10-20 00:49:52]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三语文试卷   阅读:8920
概要: 点拨:A项第一个“是”是“这(个)”,第二个“是”即“是”。B项第一个“之”是限定范围,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第二个“所以”是“…的原因”。D项 “然”都是“这样”。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可以免于患乎?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点拨:考
初三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标签:初三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点拨:A项第一个“是”是“这(个)”,第二个“是”即“是”。B项第一个“之”是限定范围,如“千里之外”,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第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第二个“所以”是“…的原因”。D项 “然”都是“这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来理解。(2)结合“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这句话来理解。

十八.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诗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 唐 代和 宋 代文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悄怆幽邃 忧伤的样子 (2)怀民亦未寝 “躺着休息”或“睡觉”

3.《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2分)围绕“水清”回答即可

4.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围绕“月光如水清澈透明,竹柏影如藻、荇交错纵横”回答即可

5.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3分)

柳宗元的心情围绕“乐与忧”回答即可;苏轼的心情围绕“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回答即可。

十九.【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3)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用:因此 (4)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日:每天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孝成王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因此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二十.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试卷初三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三学习辅导 - 初三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三语文试卷
上一篇:初三语文练习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