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
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先进人物
王进喜——“铁人”; 邓稼先——“两弹元勋”;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
1966年,文革开始,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决思想,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等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方针;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肯定了1976年的“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的错误结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建立经济特区,是为了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的颁布。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把党中央多年一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起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通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建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建交;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两弹一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在西部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
灿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灿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863计划
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很快作了批示。后来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网络日益深入地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育成就
198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国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取得显著成绩。1990年,我国成功举办亚洲运动会;2008年我国举行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衣食住行的变迁 到20世纪末,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就业和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打破了“铁饭碗”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就业。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建立和完善起来,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都建立、健全起来。
【重难点精析】
1.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析:⑴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⑵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人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3.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分析:(1)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2)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3)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多次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这是实同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 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活动探究题简述
- › 人教版初三历史知识点:“基础”类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选择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材料解析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问答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单项选择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 › 新编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 新编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精选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精选
- › 2016年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