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 和《九国公约》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罗斯福新政
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新政取得了的显著成效。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战争策源地
在德国政治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亚洲战争策源地
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少壮派军官发动政变未遂,但军部内部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德国进攻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进攻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不宣而战,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日,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它对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希特勒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成功,胜利地开辟了第二战场。
德国投降
1945年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
日本投降
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冷战局面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后美国经济高度发展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战后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实行民主化改革,重视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匈牙利在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从1978年底至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1989-1990年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1年底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同时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的崩溃,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以韩国、新加坡经济为例,说明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两极格局的结束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重难点精析】
一、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取胜的原因
分析: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得以是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似非正义的。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的事业和力量必胜,
②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发展是战争胜力的根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联合才能胜利。
二、近代以来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
⑴一战后世界格局:一战宣告了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的终结,产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⑵二战后世界格局: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
⑶当今世界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分析:①经济原因:过去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危机导至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②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之风对各国形成了猛烈冲击,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蜕变;③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引诱和渗透。
四、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影响
(1 )原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中国和俄罗斯加人到市场经济体系中来,注人了新的活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 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活动探究题简述
- › 人教版初三历史知识点:“基础”类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选择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材料解析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之问答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单项选择题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 › 新编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 新编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精选
- › 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精选
- › 2016年初三历史寒假作业试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