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中考复习中考历史中考历史复习指导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正文

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

[10-20 00:35:55]   来源:http://www.kmf8.com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阅读:8777
概要: 【典例导航】例1 (07年湘潭市中考)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解析:应对人物型的试题,解题的前提是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题干中的四个历史人物都有“中外交往”的特征,从活动范围看,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而闻名;郑成功收复台湾;鉴真东渡日本。题干中“东南亚一些国家”提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范围,从四人的活动范围来分析问题,答案就水落石出。答案为A。例2 (07年成都市中考)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如果对这
初三历史中考全套复习资料,标签:中考历史复习资料,http://www.kmf8.com

典例导航

例1  (07年湘潭市中考)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

解析:应对人物型的试题,解题的前提是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题干中的四个历史人物都有“中外交往”的特征,从活动范围看,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而闻名;郑成功收复台湾;鉴真东渡日本。题干中“东南亚一些国家”提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范围,从四人的活动范围来分析问题,答案就水落石出。答案为A。

例2  (07年成都市中考)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如果对这一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谓“闭关锁国”政策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顾名思义,就是人为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所设四个选项中,AD两项均可以入选,因为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A项是边防管辖、边疆管理方面,D项是对外经济、对外贸易方面。正确答案:D

例3(07年湘潭市) 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此题命题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从题干看,设计的问题是“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命题者试图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片面以为“海禁”政策及“片板不准下海”规定就是“闭关锁国”政策。实际上“海禁”只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一个表现方面。故答案选B。

中考备战

1.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对外联系     ③开发南洋    ④统一亚洲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3.下列与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不相符合的是(     )

A.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B.明朝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C.推动华侨移居南洋

D.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4.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流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5.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外国侵略有一定抵御作用

B.阻碍了中外联系

C.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D.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中国近代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近代化的起步

考点导航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来,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洋务运动)到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的过程。

【考纲解读】

虎门销烟  目的是开拓海外市场。把鸦片贩卖到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839年,清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并把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0年6月,英国挑起了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1856年至1860年,英法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后,把它付之一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Tag: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考复习 - 中考历史 -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上一篇: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