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教学指向:生词“脊椎骨”
词语来源:《微笑着承受一切》
《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记叙了我国女子体操队运动员桑兰在一次体育竞赛中失手致残的事。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桑兰遭遇脊椎骨骨折,后半生可能永远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不幸时,仍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描述:教师出示“脊椎骨”一词,然后让学生指出自己在学习这个词语时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一个学生说:“脊”这个字应该读第三声。于是,教师让这位同学带领大家齐读三遍。又一个学生说:“脊椎”这两个字很难写,书写时要注意“脊”的上半部分和“椎”的右半边。老师夸奖这位同学“学习生词真仔细”。接着老师问:哪一位同学知道脊椎骨在哪儿?学生似乎很兴奋,纷纷举手,于是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在自己的身上找出脊椎骨的位置。至此,这个词语的教学完成。
【案例二】
教学指向:生词“都督”
词语来源:《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叙述了大文学家王勃撰写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文章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少年王勃的聪明才智。
教学描述: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的所有生词,指名学生读准词语的读音。一位学生在读“都督”这个词语时出现困难,于是教师引导大家区别“都”的两种读音,并引导学生用“都”的两种读音分别组词。接着,教师又问学生:我们在写这个词语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指出“督”比较容易写错,上半部分应该是“叔”。于是,教师安排同学齐读两遍,然后描红“督”字。至此,“都督”一词教学结束。
反思:第一位教师在进行“脊椎骨”一词的教学时,没有停留于这个词语的读音与字形,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白脊椎骨在人体中的位置,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值得肯定。第二位教师在进行“都督”一词的教学时,能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注意“督”这个字的写法,注意了学生学习这个词语的难点所在,把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也值得学习。
但是,对于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我认为这样的字词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第一,学生知道“脊椎骨”的写法及其部位不是最终目的,而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脊椎骨骨折将带来什么影响”才是该词语教学的重点。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脊椎骨骨折给桑兰带来的痛苦;才能明白为什么桑兰在完成“刷牙”、“穿衣”、“吃饭”等常人看似简单的动作时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另外,如果学生能够明白脊椎骨骨折将带来的后果,就会对课文中二类生词“瘫痪”、“固定套”等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而且也为学生学习全文扫清了阅读障碍,为学生体会桑兰面临的巨大困难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否则只能是教师“纸上谈兵”,学生“望文生义”罢了。
第二,学生知道“都督”的读音以及正确书写“都督”这个词语固然重要,但让学生了解“都督”是怎样的一种官职,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王勃的过人才智更为重要。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少年王勃的聪明才智。那么,如何落实这一教学重点呢?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第一,王勃如何写《滕王阁序》?第二,盛宴上其他客人有何表现?如果教师在教学“都督”一词时能引导学生明白:都督不是一般的官,而是古代掌管军事的大官;都督举行的不是一般的宴会,而是一次盛宴;都督邀请的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一些达官贵人。那么,学生自然就会体会到:年仅14岁的王勃也在受邀之列,肯定非等闲之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都督”一词的教学时,如果不是仅仅停留于其读音、写法,而是更关注这个词语意思的初步理解,那么,学生对少年王勃过人才智的体会将更加深刻。
(选自《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
Tag: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案例
- 由两例词语教学案例引发的反思
- › 由两例词语教学案例引发的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由两例词语教学案例引发的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由两例词语教学案例引发的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由两例词语教学案例引发的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由两例词语教学案例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