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案例尊重学情 创生精彩» 正文

尊重学情 创生精彩

[10-18 20:25:08]   来源:http://www.kmf8.com  语文教学案例   阅读:8214
概要: [教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草船借箭》。生: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也隐含着很多偶然和侥幸的因素。师:好!你敢怀疑连周瑜也不得不佩服的诸葛亮,足见你有胆识,有勇气。我和同学们都洗耳恭听,愿闻其详。生:你们看,诸葛亮的20只快船上都装的是什么,是易燃的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呀!曹操一旦射来火箭,岂不船毁人亡。你说,这不是侥幸吗?(有部分同学赞成这种看法)师:你不简单,说得有理有据。(转向全体)现在有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是神机妙算还是偶然和侥幸。(有的同学读文、思考,有的同学讨论、交流。)生:通过再次认真思考课文内容,我同意诸葛亮借箭成功隐含着侥幸因素的说法。因为,船上不但装满易燃物,而且20只船还用绳索连接起来,一旦着火,根本无法散开。生:你们说船易着火这是事实,不过说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是侥幸就不对了。大家想想,诸葛亮的船与曹军水寨仅相距一箭之遥,曹操如果真用火攻,岂不是自取其害?生:我认为曹军若用火攻,对自己的威胁并不大。诸葛亮借箭成功后顺水顺风返回南岸,这说明风向是由北而南,火苗不会自
尊重学情 创生精彩,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学习网,http://www.kmf8.com

    [教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草船借箭》。
    生: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他的神机妙算,其中也隐含着很多偶然和侥幸的因素。
    师:好!你敢怀疑连周瑜也不得不佩服的诸葛亮,足见你有胆识,有勇气。我和同学们都洗耳恭听,愿闻其详。
    生:你们看,诸葛亮的20只快船上都装的是什么,是易燃的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呀!曹操一旦射来火箭,岂不船毁人亡。你说,这不是侥幸吗?(有部分同学赞成这种看法)
    师:你不简单,说得有理有据。(转向全体)现在有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建议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是神机妙算还是偶然和侥幸。
    (有的同学读文、思考,有的同学讨论、交流。)
    生:通过再次认真思考课文内容,我同意诸葛亮借箭成功隐含着侥幸因素的说法。因为,船上不但装满易燃物,而且20只船还用绳索连接起来,一旦着火,根本无法散开。
    生:你们说船易着火这是事实,不过说诸葛亮能借箭成功是侥幸就不对了。大家想想,诸葛亮的船与曹军水寨仅相距一箭之遥,曹操如果真用火攻,岂不是自取其害?
    生:我认为曹军若用火攻,对自己的威胁并不大。诸葛亮借箭成功后顺水顺风返回南岸,这说明风向是由北而南,火苗不会自动烧到北面的水寨。
    生:这是事实。不过曹军是不会放火箭的。你想,如果诸葛亮的船果真着了火,船上的军士一定会抱定与曹军同归于尽的决心,这么近的距离,就是用军士推,也能把火船推到曹军水寨。到那时,谁的损失更大?
    师:大家刚才的争论很精彩,同时争论的结果也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想再次听听你的看法。(转向最先发言的同学)
    生: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争辩,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思考,我认为诸葛亮借箭成功靠的并不是偶然和侥幸,完全在于他的神机妙算。他知道连在一起并布满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的船很容易着火,但他更知道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曹军投鼠忌器,是断然不敢用火攻的。可见,诸葛亮真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真是神机妙算,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师:(面向全体)你们赞成他现在的看法吗?
    生:(齐,响亮地)赞成!
    
    [评析]
    当学生鼓足勇气向教材、向诸葛亮“挑战”的时候,教师既不立即肯定,也不立即否定,而是赞赏学生的勇气和胆识,表示大家都愿闻其详。然后,引领全体同学围绕该生的话题展开读文、思考、讨论、争辩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只要细品争辩过程,我们就不难感受到学生在老师营造的以尊重为旨趣的特定情境中,生命被唤醒、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人格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出来,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实现了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融通,观点与精神的共享。同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也在争辩中逐渐清晰起来,丰满起来,然后深刻而鲜活地定格在学生记忆的深处。我们不妨假想,当学生鼓足勇气向教材、向诸葛亮“挑战”的时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感受置若罔闻或肆意“斩杀”,试问,还会出现如此生动、如此精彩的教学情景吗?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关注学情,尊重学情,敢于暴露矛盾,善于巧妙引导,才能引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精彩生成,将阅读教学推向全新的境界。
    
  

 
Tag: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案例
上一篇:抓住情感切入点 让课堂真情漫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