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则方程有实根;
(2)若,则或;
(3)若,则全为零
2.在下列各题中,判断A是B的什么条件,并说明理由
(1)A: 方程有实根;
(2)A:圆与直线相切,B:
巩固型题组
3.已知:,且是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下列命题:(1)"若xy=0则x,y中至少有一个为零"的否命题(2)
面积不相等的三角形不全等,(3)"若,则有实根"的逆否命题,(4)是方程表示直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其中真命题有
提高型题组
5.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则方程有实根;
(2)若都是奇数,则是偶数;
(3)若,则或;
(4)若,则全为0.
6.已知抛物线C: 和点A(3,0),B(0,3).求证:抛物线C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的充要条件是
反馈型题组
7(2007重庆)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是( )
A.若,则,或 B.若,则
C.若,或,则 D.若或,则
8.(2007北京)平面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
A.存在一条直线,,
B. 存在一条直线, ,
C.存在两条平行直线
D.存在两条异面直线
9.(2007天津)""是"直线平行于直线"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0.(2007湖北)已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是的必要条件,现有下列命题:( )
(1)是的充要条件(2)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5)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1)(4)(5) B.(1)(2)(4) C.(2)(3)(5) D.(2)(4)(5)
11.已知条件p: A=条件,
若条件是条件的充分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5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新课标要求
1、 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利用归纳与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
2、 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
重难点聚焦
重点: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模式。
难点:合情推理的猜想与演绎推理的证明。
高考分析及预测:
推理是高考的重要的内容,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由于解答高考题的过程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将会渗透到每一个高考题中,考察推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既可能在选择题中和填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解答题中出现。
题组设计
再现型题组
1.根据右边给出的数塔猜测1234569+7=( )
A .1111110 19+2=11
B. 1111111 129+3=111
C. 1111112 1239+4=1111
D. 1111113 12349+5=11111
2.下列那个平面图形与空间中平行六面体作为类比对象比较合适。( )
A.三角形 B.梯形 C.平行四边形 D.矩形
3.演绎推理是以( )为前提,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A.一般性的原理 B.特定的命题
C.一般性的真命题 D.定理、公式
巩固型题组
4.设{an}是集合中的所有数从小到大排成的数列,即,将各项按照上小下大,左小右大的原则写成如下三角形数列表:
3
5 6
9 10 12
- - - -
(1)写出这个三角形数表的第四、第五行各数;
(2)求
5.请用类比推理完成下表:
平面空间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棱锥任意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四个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一边的长度与这边上高的乘积的一半三棱锥的体积等于任意一个底面的面积与该底面上的高的乘积的三分之一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内切圆半径与三角形周长的乘积的一半 6.已知函数f(x)=x2+x-1, 是方程f(x)=0的两个根(),f(x)是f(x)的导数。设a1=1,an+1=an- .
(1)求的值。
(2)对任意的正整数n有an ,记,求的前n项和。
7.证明:在上是增函数。
8.由图(1)有面积关系。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等于多少?
反馈型题组
9.已知扇形的弧长为,半径为r,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知扇形面积公式( )
D.不可类比
10.在数列( )
11.若点E、F、G、H顺次是空间四边形ABCD四条边AB、BC、CD、DA的中点,EG=3,FG=4,则的值是( )
A.25 B. 50 C.100 D.200
12.等差数列中,,公差d>0,则有,类比上述性质,在等比数列中,若,q>0,写出的一个不等关系 。
13.在数列中,,猜想这一数列的通项公式。
14.若四面体各棱的长是1或2,且该四面体不是正四面体,则其体积是多少?(只需写出一个可能的值)
§1.6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新课标要求: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了解两种方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他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重点难点聚焦:
理解综合法证明与分析法证明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综合证题是由因索果,分析法证题是知果索因,这是两种思路截然不同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综合应用。反证法适用于不易直接证明的问题,关键应把握证题的步骤,且证明中必须用到假设。
高考分析及预测
历年高考中都要考察证明,以考察综合法为主,有时也考察到分析法与反证法,最新一年预计仍会考到之一部分的内容,很可能涉及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不等式,方程等知识,因此把握好三中证明方法的思考过程和步骤是关键。
题组设计
再现型题组
1.证明分为 与 ,直接证明包括 、 等;间接证明主要是 。
2.综合法:(1)一般的,利用 ,经过
最后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综合法的模式;若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3.分析法:一般的,从 出发,逐步寻找使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 (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4.反证法:一般的,假设 (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
,最后 ,因此说明 ,从而 ,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巩固型题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 标准方差高二数学公式
- › 高二数学无穷递降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 高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 › 高二数学公式(倍角公式)
- › 高二数学三倍角公式推导
- › 高二数学公式:降幂公式
- › 高二数学半角公式
- › 三角和高二数学公式
- › 两角和差高二数学公式
- › 高二数学公式(和差化积)
- › 高二数学诱导公式
- › 高二数学公式:锐角三角函数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