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1)利用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范围,一般根据集合的有关概念,借助于数轴,建立不等关系,注意端点是否取到。
(2)本例中注意等价性。
7.解:
A=,
,即
即 1 。
则,。
故实数的取值范围为或。
点评:解不等式一定要注意对数式及复合形式。
8.解析:(1)当时,,
(2)当,,①当,即时,满足;②当,即a<0时,要使,需
,解得,综上可得,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点评:高考对集合运算的考查是一个热点,经常考查具体集合的运算,多数情况下会与求函数定义域,值域,解不等式,求范围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然后对集合进行化简,并注意将集合之间的间接关系转化为直接关系进行求解,同时,一定要善于运用数轴等工具帮助分析和运算。
课堂小结
1. 进行集合的运算须明确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运算是指求集合的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在进行集合运算时,首先要明确元素是什么,全集是什么,保证所有元素都是全集中的元素。这里容易出现的错误之一是混淆一元数集与平面点集之间的概念,错将一元数集当作二元点集,如将{x|y=x-2,yR}理解为直线上y=x-2点的集合。
2. 利用集合的不同表示形式进行运算。
集合概念与运算建立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集合语言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问题。一般地,不等式解集的集合运算多借助数轴进行,一般集合可用Venn图加以表示,点集的几何意义为函数图象或方程曲线,所以要树立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 注意将两个集合间的间接关系化为直接关系。
例如:(1)AB=B
(2)AB= B
(3)A=B 且
(4)AB
(5)AB
4.注意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应用
在集合的关系中时刻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如;那么A可能为:① ② ③ A=B,另外对于含参的方程和不等式更应该分类讨论。
5.注意韦恩图在集合运算中的重要应用。
反馈型题组:
9.解析:依题意,该图形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应该是,而= ,于是,因此,选C
评价探究:新课标特别指出"能使用韦恩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将对韦恩图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韦恩图在表达集合关系和运算中的重要作用。应结合交集、并集、补集等的定义进行理解。
10.解析:用区间的长度来刻画集合,使"长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由已知可得 即,即。取字母m的最小值0,字母n的最大值1,可得。= 此时得集合的长度为,故应选C。
评价探究:以集合为背景将其他的"长度"等概念交汇于命题之中,是高考集合命题的一大特色,探究解题时紧扣定义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巧妙应用特殊化思想可以使解题的思路更为简捷。
11.解析:依题意:x,y的取值应为:x=1,y=3;
x=1,y=4; x=2,y=3; x=2,y=4
从而
故所有元素乘积:12*20*30*48 =345600.
12.解析:法1:设全集为高三(1)班全体同学的集合,集合M、N分别是数学、语文得优的同学的集合,作韦恩图示,则各部分集合中所含元素个数分别如图所示,则有: (20-x)+x+(15-x)+20=45 解得x=10.
即两门全优的人数是10人。
法2。公式法:设P集合的元素个数用n(P)表示,则,数,
即两门全优的人数是10人。,
点评:集合思想及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广泛,解此类问题要借助于韦恩图,使问题简明、直观、易求解。
13.解析:(1),,由,
(2)由知对恒成立。
. 此时.
1.3命题、基本逻辑联结词与量词答案与提示
再现型题组:
1.解析(1)
(2) 1是奇数, p是真命题,又 1不是质数,
q是假命题;。
(3)
成立
(4)显然p:5为真命题,q:27不是质数为真命题;。
(5)
;
。
基础知识聚焦: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真假,(1)弄清构成它的命题p,q的真假(2)弄清结构形式(3)据真值表判断构成新命题的真假。
点评:据或、且、非命题的形式及其真值表直接判断。
2.解析:(1):存在一个有理数不是实数,为假命题,属特称命题
(2):所有的三角形都不是直角三角形,为假命题,属全称命题
(3):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与y轴不相交,为假命题,属特称命题
(4):,为真命题,属特称命题
基础知识聚焦:对全称命题的否定,在否定判断词时,还要否定全称量词为特称量词;对特称命题的否定,在否定判断词时也要否定存在量词。
点评:只否定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或只否定判断词,会因为否定不全面或否定词不准确而致错。
巩固型题组:
3解析: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真值表的应用及对逻辑连接词的掌握情况
4.解:上单调递增;又不等式恒成立
而命题p且q为假,p或q为真,那么p,q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一个为假.
(1)若p真q假,则
(2)若q真p假,则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基础知识聚焦:(1)含有逻辑关系词的命题要先确定构成命题的命题的真假,求出此时参数成立的条件;
(2)其次求出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成立的条件;
(3)注意为假且为真,等价于中一真一假。
点评:本题可先求出每个命题为真时,相应的的取值范围,再根据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取值范围。
提高型题组
5.解析:若真,则,若假,则,若Q真,由;
若Q假,则.
又p和q有且只有一个正确,当p真q假时,;当p假q真时, 综上得
答案:
点评:p和q有且只有一个正确转化为复合命题p且q为假,p或q为真,解这类问题时,一般是先把p、q都为真命题时求出所满足的条件,然后再分情况讨论.
6.解析:答案C
当时,若则一定不是等差数列
点评:本题是命题、逻辑关系词、数列知识的综合运用,考察点比较好。
课堂小结:本节课重在考察命题转化,逻辑推理能力,将量词与不等式或数列等其他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考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反馈型题组:答案
7.C 8.D 9.D 10.A 11.D 12.C
13.解析: p且q为假,p,q至少有一个为假命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 标准方差高二数学公式
- › 高二数学无穷递降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 高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 › 高二数学公式(倍角公式)
- › 高二数学三倍角公式推导
- › 高二数学公式:降幂公式
- › 高二数学半角公式
- › 三角和高二数学公式
- › 两角和差高二数学公式
- › 高二数学公式(和差化积)
- › 高二数学诱导公式
- › 高二数学公式:锐角三角函数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数学教案:集合与逻辑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