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二、 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孱头--怕、徘徊 -- 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 昏蛋--怒、烧光 -- 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
废物--慕、吸鸦片 -- 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
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