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语文辅导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正文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835
概要: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标签:高二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二层,“留二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写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意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一切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实在可歌可泣。

文天祥北行之举对敌方的实力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于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二、1、2见前面【内容主旨】一节。

3、第4段是抒发感慨,表达心志,是前面1~3段的深化,是5~6段的提引。

三、见【写作特点】一节

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序言的写法。

(二)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理解本文在叙述兼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和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四)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三)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

(六)第4段如何划分层次?

分析: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唉!我接近死亡的危险,真不知有多少次了啊!“之”,结构助词。“者”,指示代词,代及于死的情况。“其”,语气词,表测度。)用“呜呼”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承接上文,连用了“……当死”“几……死”“……死”等17个排比句,最后用一“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

第三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过去了再回想痛苦,那是多么的痛苦啊!“痛何如”即“如何痛”;为强调“痛”,故将“痛”提前)三句,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七)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

(八)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九)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十)本文是什么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物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而留传千古,这个人物就是文天祥。

我们在初中第六册的古代诗歌中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有谁还记得这首诗的篇名和名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项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