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语文辅导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正文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835
概要: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五、留作业。1.背诵第17-21段。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快速背诵练习。1.逐层练习背诵。①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标签:高二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

五、留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符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内容,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

2.分类。

四、留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项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