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拓展讨论: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为什么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注意: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补充背诵的名句。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作业】
1.讲义本课内容
2.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二、写作背景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问题探讨
(1)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12月党人的敬意,用希望鼓励战友的斗志,激励他们继续战斗,也用希望激励自己。)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3)“枷锁”“利剑”分别象征什么?
(4)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仍受当局的监视,为什么还把他的诗歌称作“自由的歌声”?
(5)诗人为什么把希望称作“灾难的忠实的姐妹”?用自己的话说出其中的含义。
(6)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5.诗文分析
(1)在开头部分诗人为什么要寄语那些“囚徒”要“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2)“你们的悲痛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指的是什么?
(3)“希望”对于“西伯利亚囚徒"和诗人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找出相关诗句说明)
(4)为什么最后送上的是“利剑”而不是“鲜花”?
四、小结
这首诗写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气氛,表现出战斗者的豪情。虽然起义失败,阴云笼罩,但是诗的格调高亢,壮志凌云,豪迈奔放,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诗人以无畏而自由的歌唱,传递了对战友和同志真挚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讲义课堂一部分内容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作业】
1.讲义本课预习作业。
2.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5.深入探究: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6)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7)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着两首诗歌。
2.完成讲义上的练习。
《指南录》后序·教案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3.难句解析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