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今天老师怎么也带红领巾啊?”“对啊,对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啊?难道这节课改上班队课了?” “老师,你们大人怎么也戴红领巾呀?”……一个个好奇的问题接踵而来。这是那节数学课《锐角与钝角》刚开始的情景。《锐角与钝角》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中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第一学段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往往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表象。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力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于是我别出心裁,带了红领巾进课堂,立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减小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获得了学习的快乐。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预料之中的情景,问他们:“因为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就藏在这红领巾里!小朋友们,红领巾我们天天能见到,太熟悉了,是不是?现在让我们再以数学的眼光来重新观察它,看看能有什么发现?”一个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数学中来,孩子们立刻找出了里面的奥秘:红领巾是一个三角形;有三个角;一个大的角,两个小的角。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刚开始,从学生天天带的红领巾入手,展示各种不同的角,这样设计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初步感觉钝角和锐角的特征。在生活实物中寻找、欣赏锐角和钝角,意于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试图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我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当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准备的角,并将直角分成一类,大角分成一类,小角分成一类的时候,一个学生发出了一个疑问:“什么样的算是大角,什么样的是小角。”这个问题真的是问到我的心坎里了,经过一场不算激烈的讨论,学生决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算不算大角,将角进行了完美的分类,并通过讨论、自学给角起了名字。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题图的杨浦大桥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我另外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探究材料,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让学生自己体验各种角的不同,通过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分类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角作了比较好的铺垫。当出现不同分法时,老师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大家共同讨论后做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再次分类并从中发现了锐角和钝角的判断标准,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着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标准,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认识了锐角和钝角这两个新伙伴之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的王国里(提供衣服、剪刀等生活材料)找出迷路的角;在教室里找出藏着的角。这又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找锐角和钝角,使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之后让学生用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工具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角。学生的工具真是五花八门,用三角板的、用书本的边缘的、用两支铅笔的,甚至有用剪刀张开比画的,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是别出心裁的。这些工具、这些方法靠冥思空想是很难做到的。
这里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活动,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使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练习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索空间,包括内容上的开放和工具上的开放。体现了从书本到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快乐。
知识需要不断的提升、应用。要求学生“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小小设计师”。学生的思维更是活跃了,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设计天赋,一个个简单的设计模型跃然纸上,虽然不是那么完美,却也是本节课知识的完整体现。 www.kmf8.com
事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本节课较成功地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建立健全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的教学设计顺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这堂课在体现数学的生活性、活动性、自主性、民主性上是比较成功的。
二、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应用所学知识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从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值得思考的问题:
1、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策略问题。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在“分角——找角——画角——用角”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肯定。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容易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或将评价权“转让”给学生。虽然名种评价方式各有作用,但让学生自己评价有着其他评价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他画的怎么样,你能评价一下吗?”“就用他的办法试试看吧。”等等,教师在反馈评价的过程中,没有以一个传统的“裁判”身份出现,把反馈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2、新课标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要求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但我却抢夺了学生的自足时间,主要体现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3、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有了一种很深的感受:那就是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设计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上爱学、乐学,把学习过程转化为一种快乐的学习行为,真正让学生有所得,从生活中去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Tag:数学教学案例反思,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 《锐角与钝角》案例与反思
- › 《锐角与钝角》案例与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锐角与钝角》案例与反思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锐角与钝角》案例与反思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锐角与钝角》案例与反思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锐角与钝角》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