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事情是由一堂数学课引起的……
我班学生所用的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即北师大教材。今天的数学课上,正在进行《可能性大小》的一个练习: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在商场门前设立了一个转奖轮盘。举办者规定:顾客每购物满100元者可凭发票获得一次拨动转盘的机会。如果转盘的红、蓝、绿、黄区域恰好对准指针,就可以分别获得赠送的500元、100元、20元、5元的购物券,凭券可以在该商场购物。已知轮盘的周长为313cm,轮盘上红、蓝、绿、黄四个区域所对的弧长分别是1cm、3cm、5cm、20cm。
(1)顾客甲购物118元他得到500元购物券的可能性是______,得到100元的可能性是______,得到20元的可能性是______,得到5元的可能性是______。
(2)顾客乙购物175元,他获奖的可能性______。
这是一道比较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习题。但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生成点、使课堂真正精彩起来?
下面是这一练习接近尾声时发生的一幕。
【情境描述】
(当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就出示了第二个问题。)
师:乙顾客购物176元,他获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生1:他获奖的可能性是29/313。(众生举手,生1毫不犹豫地回答)
生2:老师,如果这位顾客买的衣服比较贵,化了205元,她中奖的可能性又是多少?(一生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生3:这太不简单了,应该是58/313。因为这位顾客购物满200元,有两次摸奖的机会,摸一次的可能性是29/313,两次就是58/313。(这位学生毫不思索、很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教室内一片寂静,大家觉得他讲得似乎有些道理,可总觉得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众生:可是…好象……好象不对啊……(部分学生犹豫不决)
生4:我想,如果这位顾客买了2000元的东西,他中奖的可能性要大于1,你们看29/313×20=580/313,那就百发百中了。(这位学生似乎找到了反驳理由)
众生:就是。(众生有所思考,但不够成熟)
生5:但事实上他并不一定能中奖。
众生:对。
(众生受到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了,争论的节奏由此加快。)
生6:我觉得中奖概率是不能累计的,他一次一次地转,不管转多少次,每转动一次的中奖概率都是29/313。
生7:对!第一次转过后,他的中奖率在第二次中就没用了。因此,始终是29/313。(此生拍着脑门、恍然大悟地说。)
众生:对!对!应该是29/313。(这个观点受到更加热烈的拥护)
生8:购物满200元,有两次摇奖机会,就要把概率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2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其结果还是29/313。(生8为大家争论的结果找到了理论依据,得到一致肯定)
……
【学生感受】
杨文韬:从这次讨论中,我知道了每次可能性的大小,不会因为机会多了而改变。
姚嘉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一定要深入思考!
周卓杨:通过这次讨论,我们知道一下子做出判断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多提问题、多思考才可以下结论。
李贝贝:经过这次争论,使我明白:解决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一定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只有经过精密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的答案才会揭开!
丁一舟: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本文权属www.kmf8.com,世上任何人都会粗心大意犯错误,需要的是主动认错、积极改正。在以后的学习中,最难的题目我要认真思考,简单的题目也应仔细计算,改掉自己粗心的毛病。
倪非凡:这节课真有味道。
【教师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通过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与氛围。在这样的教学中所生成的必然是师生生命活动与成长、师生自我价值的不断实现与超越,实现教学相长的精彩的课。学生的这次争论完全出 www.kmf8.com 乎我的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通常渗透以下教学理念,或许促成这次自由争论的根源就在于此。
1、确立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基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情绪、牵挂他们的成长。因此,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如果这位顾客买的衣服比较贵,化了205元,她中奖的可能性又是多少?”时,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Tag:数学教学案例反思,数学教学案例,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