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 : 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 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1
x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比例尺=( )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2.2.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厘米 0.032米=( )厘米 350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7 比例的应用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 2016年最新人教版六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 ›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教学计划介绍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 › 人教版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介绍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研计划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研计划总结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总结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总复习计划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总复习计划2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计划
-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