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三学习辅导初三语文辅导资料初三语文试卷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10-20 00:49:52]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三语文试卷   阅读:8243
概要: 点拨:将老人与树联系起来,意思对即可。3.其一:古树起了防止水土流失的环保作用;其二:古树具有文物价值。点拨:从“森林”一词考虑,想到它们的庞大,再考虑其作用。4.简述老人履历,是下文老人的行为、思想认识、道德境界、胸怀情操等的依托,有了该段对老人的介绍,才使下文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另外,老人的履历也激起读者对他的钦佩与同情,更痛恨那些“发昏”的人和事。 点拨:该段是插叙,从插叙的作用上去分析。5.如:我想到既然有这样视树如生命的人,那么我们应该人人去保护树,保护我们的家园,与那些乱砍滥伐者作坚决斗争。 点拨:可从多角度考虑,意思对即可。(二)1.老板 善良 点拨:判定谁是主要人物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老板用他的善良为小女孩撑起了一片晴空。2.第③段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老板的生意不景气、经济状况不好,为后文“慷慨”成全小姑娘作了铺垫;第④段的外貌描写显示了小女孩的困窘处境,与她“妈妈病了”相照应。点拨:外貌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反映人物的处境和状态,给人留下感性印象;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试题,标签:初三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点拨:将老人与树联系起来,意思对即可。

3.其一:古树起了防止水土流失的环保作用;其二:古树具有文物价值。

点拨:从“森林”一词考虑,想到它们的庞大,再考虑其作用。

4.简述老人履历,是下文老人的行为、思想认识、道德境界、胸怀情操等的依托,有了该段对老人的介绍,才使下文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另外,老人的履历也激起读者对他的钦佩与同情,更痛恨那些“发昏”的人和事。 点拨:该段是插叙,从插叙的作用上去分析。

5.如:我想到既然有这样视树如生命的人,那么我们应该人人去保护树,保护我们的家园,与那些乱砍滥伐者作坚决斗争。 点拨:可从多角度考虑,意思对即可。

(二)1.老板 善良 点拨:判定谁是主要人物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老板用他的善良为小女孩撑起了一片晴空。

2.第③段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老板的生意不景气、经济状况不好,为后文“慷慨”成全小姑娘作了铺垫;第④段的外貌描写显示了小女孩的困窘处境,与她“妈妈病了”相照应。

点拨:外貌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①反映人物的处境和状态,给人留下感性印象;②折射人物的心灵,为主题服务。

3.从语言表达上看,“似乎”带有猜测的意味,表示判断不确定,这比较符合当时的情理;联系上下文看,前文说小姑娘“从没买过东西”,后文又“不知钱够不够”,“似乎”也写出了小姑娘犹豫的心态。 点拨:要提高对词语的品读能力。

4.把小女孩手中的钱清清楚楚地列出来,突出其少得可怜,与罐头的实际价格相差很远,这也为后文突现老板的行为作了很好的铺垫。 点拨:此题意在考查揣摩语句和品读细节的能力,要注意作者的暗示和感情倾向。

5.因为老板不想让孩子知道钱不够,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 点拨:该题要联系上下文考虑,上文已提到老板的“平和”“友善”“受了感动”,可见老板是细心、善良之人。

6.第③段“生意还是蛮清淡的”,与第④段“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第⑥段“她家有人在这儿住院”和第⑦段“妈妈病了”。

7.如:“从那以后,我虽然再也没见过那小女孩和老板,但正是那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人让我清楚地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应该如何做人。那老板的生意该红火了吧,那小女孩的妈妈该痊愈了吧——这千千万万最普通的人啊……”

点拨:解答该题首先要想到的是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主要作用:揭示文章的主旨或事件的意义,题目要求“给文章加个结尾”,可见是揭示文章的主题。其次,要把握答案的语言要求,是以直接抒情方式发表的议论;再者,记叙文的主题意义主要从所叙事件和所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中表现出来。

三、作文思路: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首先要根据话题确定要写的内容,是讴歌生活中鄙弃钱的人呢,还是斥责那些贪利者,抑或二者均有呢?想好了内容,再由内容拟定标题,标题要能体现中心事件。另外要求写成记叙文或小说,这就明确了文体。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鲜明,可适当运用一些描写方法,从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主题。

例文: 这些不要钱 刘丹丹

大集那天,以往热闹的小街热闹非凡,一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儿提着空筐,不时地皱起眉头,左看看,右瞧瞧,急匆匆地穿梭在人流之中。(点评:设置悬念。)

一个老汉挑着两只大竹篓,气喘吁吁地来到集市上,放下担子大声吆喝起来:“鲤鱼!卖鲤鱼!新鲜的鲤鱼……”听到老汉的叫卖声,人们“呼啦”一下围了过去。霎时,老汉的周围便形成了一道人墙。那个提筐的男孩儿,也循着声音,随着人流跑来。无奈,他力气太小,只能眼巴巴地站在人墙外面,焦急地搓着冻得发红的小手。那老汉边称鱼边收钱,忙得不可开交。(点评:为下文埋下伏笔。运用“借代”的手法。)

在人墙外面,一位“啤酒肚”正在冷冷地观望着拥挤的人群,发福的脸,就像刚出锅的热馒头。当他看到老汉篓里只剩下六条鱼时,便冲着老汉嚷道:“老头儿,剩下的我全包了!”说完便掏出四张“大团结”。好不容易才挤到篓前的男孩刚捧出一叠零钱,见此情景,愣住了。接着,他苦苦哀求:“老爷爷,您就卖给我吧!” (点评:描写形象,语言粗俗。)

老汉看看孩子,又看看大人,用商量的口吻说:“你俩每人买一半好吗?”“我说包了,老汉你快称啊!”“啤酒肚”口气不容置疑,男孩儿一听,可急了,一下子抱住老汉的胳膊,恳求着:“爷爷,您行行好吧!俺老师有病,刚做了手术,人家说鲜鲤鱼能补身子……”“啤酒肚”不耐烦地晃晃手中的大团结,说:“我买鱼送人,买六条,图个吉利,办事顺利。老头儿,这是钱,这鱼不用称了!”他边把钱往老汉兜儿里掖边往包里装鱼。男孩儿急忙把手里所有的钱都塞到老汉的手里,急切地说:“爷爷,这是我们全班同学凑的钱,您就卖给我两条吧!”孩子的小脸儿都急红了。(点评:小男孩的出现,争执激烈。揭开悬念。语言真挚恳切。)

听到这里,老汉的脸色严肃起来。他把钱还给“啤酒肚”,夺过装好鱼的包,哗——将鱼全倒在小男孩筐里。男孩又惊又喜,感激地说:“爷爷,谢谢您了,给您钱。”老汉将这一大把零钱装进孩子的口袋说:“孩子,鱼是自家养的,这些不要钱了,送给你们老师吧!”说着,边转身挑起担子边说:“孩子,我儿子也当老师,我一定让他好好干!”男孩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点评:形势急转直下。老人的高尚在此揭示出来。)

在场的人看看老汉,看看小孩儿,有的跷起了大拇指,有的啧啧感叹。(点评:结局圆满。)

总评:读罢此文,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首先是社会上尊师之风正在悄然兴起,使每一个为师者感到欣慰,这便是文章的主题。再就是人物刻画:赤诚淳朴的小学生,傲慢狂妄的“啤酒肚”,爽朗真诚的老汉,一个个在我们面前跳动。出人意料的情节,令读者回味再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试卷初三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三学习辅导 - 初三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三语文试卷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