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交代同社的几个贤士大夫
四、朗读、作业
《五人墓碑记》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烈士的抉择”版块第二篇文章,是讲读课文,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五人墓碑记》是明代张溥的代表作。本文名为“记”,实为政论。在善与恶的搏斗、正与反的对比中对下层人民的正义行为和崇高品质给予了大力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文章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方面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言重要实词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结构用法;
2、能力目标:学习夹叙夹议、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说教法
1、本课涉及的历史较多。因此,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
2、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3、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的朗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说学法
1、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对学过的 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类。
3、注重对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三.学生自主查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字音,字形。
四.通过朗读课文,结合碑记的特点,为文章划分段落,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找出疑难之处,教师指导点拨。
五.对课文文言知识点做系统整理。补充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训练。
六.学生通过对课文学习,谈谈对生死观,价值关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话题作文“发出自己的声音”,重新定位“声音”的审题。
七.作业布置
课课练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1—2.背景介绍,五人墓的由来,并提出问题。
叙
3—4.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碑记
5—6.高度评价五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议
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指导阅读《品质》、《老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0)
教学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了解人物性格;
2、掌握人物描写中的个性描写;
3、体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尊重底层人民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社会背景
1、《品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英国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期间,同时资本主义腐化、罪恶的金钱本质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工商业,一些大公司实行工业垄断,从而致使一些小工业作坊经营越来越困难,濒临倒闭。
2、《老王》
文章写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老王在这种情况下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中。
二、相关补充介绍:
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绝对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是从1966年5月到本世纪末1976年十月,在中国发生的给党、人民造成建国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一场内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它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人民群众,但实际上却脱离了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结果给林彪、江青一伙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全面内战,天下大乱。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人力车: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叫洋车、“胶皮”,在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他是有日本传进的一个人乘坐,一个人拉着跑的车辆。清光绪二十六年,人力车由日本传入中国,北京是最早有人力车的地方。1937年以后,日侵占华北,北京又引进了三轮车,人力车夫改为三轮车夫。
夜盲症: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到黄昏后就看不清外界事物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白天视力几乎正常,但眼睛对弱光的敏感度下降,黄昏时由于光线逐渐变暗而看不清物体。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而在许多鸟类中(如麻雀、鸡等)存在着慌先天性夜盲,所以这种病又叫“雀目眼”、“鸡盲眼”。
三、总体把握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底层的光辉”,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这两个人身上分别闪耀着什么光辉?
(格斯拉先生: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
(老王:忠厚老实。)
2、这两位闪耀光辉的底层人民他们的最终结局都是悲剧性质的,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们生活的枝枝蔓蔓,对于这点作者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呢?
(提示:格斯拉先生的悲剧意味从“我”一次次去鞋店描写的一些变化当中寻找;老王的悲剧意味则从作者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问到的中寻找)
(格斯拉先生:文中“我”一次次去鞋店的过程中描写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暗示了格斯拉先生必将以悲剧收场。具体变化如下:(一)外貌神情上,衰老的同时精神也逐渐麻木不仁、呆滞;(二)动作行为上变的迟缓;(三)语言上也由“很单调”到“说了一连串挖苦话”,预示着心情苦闷;(四)店铺由大到小,生活贫困;(五)唯一的亲人过世,生活孤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