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背景简介和整体认识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读音: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cháng)
2、自读
五、疏通第1段
1、看注解,同学互相交流,理解下列重要字词:
谏——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生长。疏通。长得高。明智的人。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占据若大的天地间。《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2、合作翻译
我听说,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国 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六、疏通第2段
1、看注解,同学互相交流,理解下列重要字词: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则纵情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所有的;“元首”: 国 君。景:大。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行路:路人。董:督责,监督。振:同“震”,威吓。终苟免:结果只能使人们苟且以免于刑罚。)
2、合作翻译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七、背诵1、2段
第2教时
要点:疏通并翻译3段、总结、作业
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疏通第3段
1、朗读第3段
2、看注解,同学互相交流,理解下列重要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将有作——则思谦冲而自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虑壅蔽——正身以黜恶——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信者效其忠——垂拱而治——代百司之职役
(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语气副词,“岂能”。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盘游:打猎游乐。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壅蔽:受蒙蔽。黜:排斥。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简:选拔。信者:诚信的人。垂拱:垂着衣服拱着手。百司:百官。)
2、合作翻译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三、背诵第3段
四、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相互交流
1、朗读全文
2、先思考,再合作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品味本文的语言,说说语言的特色。
(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
(2)点评本文的论证手法
(比喻论证:比如第一段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最后一段“奔车朽索”的比喻论证十思的迫切性。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