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语文辅导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正文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语文教案   阅读:8642
概要: (相同之处:说话的内容一致,对刘邦和项羽的关系的认识一致,吹捧项羽的态度一致。用假话骗人的做法一致。不同之处:一是为自己辩解,一是指责对方失信;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是可怜低下,一是慷慨激昂。从措辞看,也有区别,一称“将军”,一称“大王”;一说“秋豪”,一说“豪毛”;一说“籍吏民,封府库”,一说“封闭宫室”。这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情势。)4、《鸿门宴》一开始就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说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后来刘邦转弱为强、最终胜利,项羽由强而衰、最终失败呢?(既有天时的原因,又有地利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项羽和刘邦两人个性的原因,鸿门宴中已经暗示出了他们未来的命运。这就是个性决定人生的道理。)(二)评点人物语言,咀嚼话中含义1、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标签:高二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相同之处:说话的内容一致,对刘邦和项羽的关系的认识一致,吹捧项羽的态度一致。用假话骗人的做法一致。

不同之处:一是为自己辩解,一是指责对方失信;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是可怜低下,一是慷慨激昂。从措辞看,也有区别,一称“将军”,一称“大王”;一说“秋豪”,一说“豪毛”;一说“籍吏民,封府库”,一说“封闭宫室”。这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情势。)

4、《鸿门宴》一开始就说:“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这说明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后来刘邦转弱为强、最终胜利,项羽由强而衰、最终失败呢?

(既有天时的原因,又有地利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项羽和刘邦两人个性的原因,鸿门宴中已经暗示出了他们未来的命运。这就是个性决定人生的道理。)

(二)评点人物语言,咀嚼话中含义

1、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评点:话中有话,以示警告。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评点:——话中有话,劝告对方不要做秦王那样的杀人、刑人、天下皆叛之的人物。

3、“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评点:这是个敏感话题,刘邦不愿直接提及,樊哙直说,意在提醒对方,但又点到为止,说而不白,让对方心照不宣。

4、“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评点:由怀王的约定立刻转换到恭敬对方,让对方不好发作,假话说到这个份上,绝矣!前后话语,一打三揉,外加甜言蜜语,言语得体,登峰造极。

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评点:“未有封侯之赏”,好象是臣子向主子邀功请赏,话里虽有指责之意,却又把对方奉为主子,自己甘为臣子,话里的身份暗示,对一个喜欢奉承,喜欢尊大的项羽来说,情愿接受。即使面对指责,又何从发作? )

二、进一步理解《史记》的特色

1、《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立诛杀曹无伤”一部分近千字的内容,在《汉书·高帝纪》中只有不到两百字。试比较阅读,说说《鸿门宴》这样细致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羽因留沛公饮。范增数目羽击沛公,羽不应。范增起,出谓项庄曰:“君因击沛公,杀之。不者,汝属且为所虏。”庄入为寿。寿毕,曰:“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因拔剑舞。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闻事急,直入,怒甚。羽壮之,赐以酒。哙因谯让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与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选自《汉书·高帝纪》)

(历史史料的纂写人,不可能一切事情都能亲历,所以作者需要根据史实进行合理的想象补充,司马迁就是这样做的,这样做可以使事件的展开更加具体,矛盾冲突的过程更加完整,人物性格的表现更加充分和生动。看得出,《汉书·高帝纪》只是根据《史记》辑录了主要内容。)

2、试结合课文,再参阅下面的附录,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3、回顾上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分析过的“本文虽是史料的记述,却具有了小说的因素和技巧,试做分析。”结合本文,进一步体会《史记》的文学特色。

(本文突出表现了几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如何把握形势,怎样做人做事: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暴露野心,大战在即,力量悬殊,势在灭亡;内部泄密,转机在即,上门沟通,鸿门杀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护卫,樊哙闯宴)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鸿门宴上项羽的傻楞,刘邦的狡猾;樊哙的护主,项伯的卖主)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三、自我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练习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动词使动:使…活

名词作状语:用待兄长的礼节

动词使动:使…跟从

名词作状语:像鸟展翅那样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王)

(二)说说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和今天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找出一些同类的例子,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这里的四个例子只是古今之变中词义变化的部分现象。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要特别注意这类古今异义词。

(三)翻译句子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犒劳士兵,(让他们)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三祖国山川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