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间: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了解作者,朗读,讨论部分问题。
过程:
一、导入(板块的特点和学习的目标要求)
二、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
1、凝练性——语言凝练,不像散文平铺的语言。散文分行,仍然是散文,不是诗歌,所以有些不好的诗歌,实际上是散文分行。因为凝练,所以表达时常常有某种跳跃性,阅读时应当顺应其跳跃,依据前后句和整体理解,理会出跳跃的内容。
2、抒情性——情是诗歌之魂。总的来说,散文抒情是舒缓的,诗歌的抒情是激越的。
3、含蓄性——含蓄在诗歌常常通过意象形象地表现某种情感和思想,不是说大白话,呼口号,正因为这样,给我们的阅读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理解时,我们需要将其“还原”。
4、音乐性——诗句有特别和谐的节奏,有的还通过压韵,加强这种音乐性的感受。
三、补充有关作者和背景简介
1、作者
闻一多(1 899~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闻一多本名闻亦多、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从小对看戏、绘画产生了兴趣。五四运动前后,受新思潮的激励,阅读了许多社会科学书刊,越来越关心国家的前途。1920年7月,闻一多出于饱满的政治热情,开始了新诗的写作。 1922年7月16日 ,闻一多赴美留学,学习美术,但他的兴趣更多的还在诗歌方面。他常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美国的民族歧视,强烈的思国之情,是他写诗的动力。他写出了《太阳吟》《忆菊》等名篇。这个时期是他一生诗歌创作最高产的时期。1 923年9月结集自费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5月离美回国。1 926年,与徐志摩、朱湘等人创办了诗刊《诗镌》,大力提倡和试验新格律诗的创作。起到了影响一代诗风的作用。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以后,闻一多实际上离开了诗坛,承担了教职,并成为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古代社会学研究的学者。1 938年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1 946年7月1 5日,在 李公朴 先生遇害经过报告会上,他拍案而起,做了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最后一次讲演》,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当晚就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他是中国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典范。
艾青(1 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 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 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真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舒婷,中国现代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阿赫玛托娃(1 889~1966),前苏联女诗人。出生在赦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原名娃高连柯,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l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一群》(1 91 7)、《公元1921》(1922)等出版。她的诗作极擅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 91 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1909~1965)。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2、交代几篇诗歌的背景
《发现》:
闻一多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生活了将近三年,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诗人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在1923年1月在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他毅然决定提前回国。在回国途中,他内心充满了报效祖国的热情。1925年夏,当闻一多乘坐的海轮停靠在上海码头时,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带着满腔激情回国的诗人,并没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国,他面对的是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的祖国,“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噩梦一样的现实,使诗人内心无比痛苦,他在美国所想像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倾折了。
《发现》是闻一多归国后写的第一首诗,它既表现了诗人炽烈的爱国心,也表达了内心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懑。
《北方》:这首诗写于1 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使他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傲”。“战争真的来了。这是说,原是在人民的忍耐中的,原是在诗人的祈祷中的,打碎锁链的日子真的来了。这时候,随着而起的创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呼声,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艾青:《为了胜利一三年来创作的一个报告》)为了参加救亡运动,诗人从美丽的西子湖畔辗转来到战时的首都武汉,但武汉的情景却令诗人失望,前方的将士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七日 ,艾青和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等艺术家 应李公朴 先生的邀请一起离开武汉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晋南失守后,艾青又到西安组织了一支抗日艺术队,艺术队解散后又返回了武汉。在北方的两个月里,艾青先后创作了《风陵渡》、《补衣妇》、《手推车》、《骆驼》等一批诗作,在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北方》即是其中著名的诗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 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祖国山川颂教案